京都、福知山、堺旅行 24-28/11/2023|其之一|茶(上)

計劃這次旅程時第一個決定的主題就是茶了,想去看關於茶的東西。想去京都買中古茶具、去宇治看看,結果這兩件事都因為不夠時間沒做到,不過不要緊,因為去了的行程更棒,哈!

這裡詳講我對日本茶和中國茶的感受好像有點多了,就只說對日本茶道和利休的感情主要來自電影《一代茶聖千利休》,嘛...我其實沒太多考證電影的真實性,不過很服氣很佩服電影裡利休對美的追尋和對世間事物之美的敏銳,還有他的深情(誤)


首先特地去了京都的茶道資料館,我覺得是無論如何也要去一下的。資料館在裹千家Centre裡,在Google Map看到裹千家表千家的會館都在這一帶,今日庵也在附近, 所以京都這一塊是名乎其實的日本茶道的中心吧。


茶道資料館前面


茶道資料館是我整個旅行的第一個行程,早了到京都,所以在附近閒逛了一會兒,沒留意時間,到達資料館時原來已經是我想參加的呈茶席的時間,剛剛好是10點!其實人家已經開始了茶席,幸好前台讓我順利參加,因為之後11點的那場是被包了場的,沒參加10點的話就要錯過了。茶席後面再詳寫,呈茶席之後我就去看展覽。

這個茶道資料館沒有常設展的,只有兩個小展覽廳定期換展覽,但根據我看見的圖錄和一些網頁的介紹,這裡辦的展覽都很精品,畢竟展出的很多是裹千家傳承下來的藏品。這次我看的是《裏千家十三代家元 圓能斎鉄中宗室―現代への礎》。裹千家定位圓能斎(1872-1924)是奠定裹千家茶道現代樣子的家元,這個時代是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大肆軍事擴張,而日本國內一般人的生活也有天翻地覆的轉變,茶道作為傳統的代表之一,當時的家元圓能斎要思考怎樣在新生活模式中傳播和傳承傳統,他做的是把茶道引入女子學校教育,所以我們才有穿和服的婦女跟茶道連在一起的印象,他作為裏千家家元也首次出版有關於茶道具和點前的書籍。另外,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點是他提出喝茶分開一人一個碗(以前濃茶的儀式是大家share一個碗的),原因是衛生理由,這也是很現代的一回事呢。


裡面就是今日庵

(因為寫這個我稍稍wiki了一下家元的名字到底是怎樣構成的,首先是「宗室」,原來歷代家元都繼承「宗室」這個諱,所以當他們在位時都叫做「千宗室」,而「千」這個姓,似乎是只有繼承家元的孩子才會繼承的,其他孩子有五花八門的姓(?)。圓能斎是斎号,另外有個本名,然後若宗匠時會有另一個名字。好複雜。)

展出的有茶碗,掛軸等,但畢竟日本茶道跟中國茶的器物有些分別,我大多只當作是藝術品一般去欣賞的,但其中比較有興趣的是展出的茶匙,全都是竹製且配套竹筒的,而且全部都有名字,而名字跟茶匙的顏色(竹本身天然的紋理)或者外形有關的!特別有印象的是有一個叫「松風」,紋理就是好像有風吹過松樹那樣一撇一撇的;另一個叫「陰陽」,顏色是半支深啡色半支竹的黃色。另外有個有趣的茶棗,是用河圖洛書個圖來做圖案的! (可惜展覽不能拍照...) 關於茶道資料館還有個小小的插曲。話說在二樓的一個部份是在榻榻米上的,人們要脫鞋上去,我去看時剛好沒有人在,我就脫了鞋站上去看啦,展品都在比較下面,要彎腰看,然後有另一個日本男生也脫了鞋上來,然後他是跪著看的,而且移動時也是跪著移動!跪著看的高度是剛剛好看到展品,原來這設計明顯是讓人跪著來看的,於是我很不好意思啦...趕快看完就走了。之後去了旁邊的本法寺,那裡剛好在辦剪紙展覽,展品都是放地上的,而地上也是榻榻米,展品前甚至要個坐墊,我就猜也是要跪著去看跪著移動啦(原來是挺難的!),但在那裡的剪紙藝術家說是不用的,站著看也可以...所以到底是怎樣?應該是不用跪著的吧? 一直都想去堺市的,因為堺是千利休的故鄉,而且以前是重要的港口貿易城市,是古代日本接觸外來文化的一個重要城市,甚至有東洋威尼斯之稱,外國地圖有標示地名那種。戰國的時候這個地方是自治區,商人有錢有勢力,「天下人」像織田信長啊那些大名在這裡都有留下足跡,到後來也有說法是秀吉要利休切腹也是跟利休背後堺的勢力太強有關 (reference 歷史係咁話某一集)。然後或者是因為跟外來文化交流,這裡的文化也很強的,在茶道裡天下三宗匠都是堺出身的,我猜戰國時的堺真是風雲際會的地方。


利休故居遺址

但稍為search一下就發現現在的堺市已經沒有剩下什麼古蹟了,戰國的部份在夏之陣的大火燒了,二戰期間又受到嚴重的空襲,很多寺啊都是重建的。可是我還是想去,這個地方是港口城市,而我對港口城市還是有點情意結的。 堺關於千利休的設施收獲最豐富的就是利晶之社了,這裡除了利休,還有紀念詩人与謝野晶子的展館,兩個可以說是亳不相關的人,唯一的相通之處就是他們都是堺出身的。利晶之社最厲害的是他有個複製的待庵,待庵是利休唯一流傳下來的茶室,真身在京都妙喜庵,參觀的話要早很多個月預約的,而且網絡或電話都不行,要郵寄明信片去預約的XD


利晶之社大門

所以去這個堺待庵也不錯啦,很期待的,但那個負責介紹的小姐太熱心,不停想用那個翻譯機翻譯口語日文成中文給我看,但口語輸入又常常不準確,於是反覆地輸入又刪除...花很多時間等她... 言歸正傳,一進去待庵的時候,只用窗外的自然光,暗暗的,但不會覺得陰沉,而是令人有立即靜下來的感覺,很舒服很安定。我們進去的入口是亭主進去的入口,只有兩疊大小的茶室,的確是小小的,能坐兩個客吧我感覺,待在這裡出乎意料地很放鬆,可能就是不用太明亮的好處,好像是個午睡的好地方XD。


利晶之社的待庵從外面看

牆是露胎的土牆,但摸上去乾燥但溫潤的,夾雜著窗戶用的竹的纖維,表面的啡色是用松炭的coating,牆的開口就是窗,有兩款窗子,一款用竹子札成一格格像窗花,另一款是有貼和紙的,天花也有個窗子。 柱子的木是有削痕而不是平滑的。土牆的下半貼了反轉的月曆做牆紙,這個挺有設計感的,但回來再仔細看小冊子才知道原來是當時流行的做法,不過的確是挺好看的。壁庵的牆角都是做圓角的,說是有宇宙無限的意思。壁庵裡掛的是字是「老古錐」,英文leaflet說它的意思是staying humble and earnest despite being highly capable like the spiritual condition of a matured Zen priest,回來查了一下覺得很有意思,除了有經驗之外,還有一種解釋作無用之用。

除了待庵,這裡也複製了利休為北野天滿宮大茶會造的茶室,4.5疊大的無一庵,這個壁庵裡面有個窗子的,光能打在掛軸上,就像是打了燈一樣,是利休自己的的設計,聰明!待庵就像是私人自己泡茶的茶室,這個明顯是華麗一點的,但也未到唐物精緻的那種,牆是土黃色的,牆上也不是用月曆是白色的紙,還有入牆櫃用來收納茶具的。


利晶之社展出的茶室之一
看這兩個茶室都已經值回票價了。其實利晶之社還有幾個茶室讓人在外面看的(不能進去),沒太大感覺,就不詳述了。來講展廳吧,這裡的展廳不大,不過挺用心,參觀的人一定會有take away。第一個展廳有一艘貨船在中間,很形象地表現了利休的時代和堺市本身也都是風雲際會的時刻。有一個有趣的idea叫市中之山居,在都市稠密的環境中,在家裡有個隱遁的像山居的地方,像大隱隱於市的感覺,這是當時在堺的風尚。還有個部份請了聲優演出利休和另外一些人,錄了段自我介紹XD


第二個展廳並排兩個茶室,一個是利休早期的,代表他老師紹鷗的style,用的是比較明亮精緻的元素,包括天花板都用平整的木板。另一個茶室是他晚期的,是他的佗寂style,要求自然和貼合用道,天花是用草造的那種XD 還有介紹利休的菓子和利休的料理!原來當時去茶會是去吃飯之後才喝茶的!吃什麼的話請看下圖:


第三個展廳講他的生平,有展出一些書信等字跡。另外,原來有所謂千家十職,是按利休要求的形制流傳至今的十家職人,例如有造茶碗的樂家,有造漆器的,造茶棚的等,我覺得這個好感動,就是原來茶道傳統是需要其他職人的支持,才能保持那authenticity,而十家的人也一直保護著自身的傳統,以保存千家的茶道!(原來樂家這麼厲害的,京都有家樂博物館,之前還不知道是什麼,這知道了,下次一定要去!)


利休的字跡(複製品)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