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今昔粵樂樂器講座 12.3.2016

星期六去聽長春社的講座,講粵樂的樂器組合,學了很多新東西,又有一才鑼鼓的陳志江現場示範,非常豐富^_^

這位陳志江先生好厲害,頭架什麼樂器都能玩,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除了二胡二絃高胡之外,簫也成!



講到用高胡取代了二絃作頭架,大概主要是因為加入了新的樂曲,因應新樂曲的要求而用不同的樂器。亦因為二絃音域沒有高胡廣、技術上比高胡難掌握,而且不能轉調不方便 (原來中樂也有分合尺和士工調!!)。二絃和高胡聽出來音色也有所不同。

又講到因為受西方音樂影響,近代的粵樂會加電阮、大提琴等樂器填補低音部份,但從高音到低音沒有漸次的進程。中樂本來的配搭(二絃+提琴 - 拉弦 &三絃+月琴 - 撥弦) 已經能做到音高的互補,然而人們捨棄這較為合理和傳統的搭配,轉而一下子加入低音,用上電音的電阮或來自西樂的大提琴,算畫蛇添足。

台下觀眾講了一個重點,他說西樂以和弦為主體,所以才著重不同聲部的配搭和諧。聽到的時候覺得醍醐灌頂,但細想一下又覺得中西樂的分別沒那麼簡單地區分。學鋼琴的時候的確是著重和弦,結他也重點以和弦來渲染音色,交響樂沒怎麼聽也不認識,但印象中似乎也是著重和弦做出厚度?

那中樂的主體如果不是和弦,又是什麼呢?可能是Mode = = 其實我對這些認識不多啦,傳統中樂不同樂器的合奏,除了戲曲,可能還有儀式上用的音樂(禮樂?)、少部份樂器的合奏,有些是節日氣氛的音樂吧,如琴+簫...儀式性音樂的主體是禮,其他合奏的主體...不知道

戲曲的主體明顯是唱,所以那些小曲沒有固定的樂器組合,甚至如果音域有限,樂器用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也可以。

另一個讓我思考了一下的題目,是關於音域,以前覺得音域很重要,記得N年著上了個短期作曲班,老師說,音域廣,首歌一定好聽,但除了用琴彈,也要用聲唱出來,不然音域太廣人唱不到。音域有多廣就決定了能奏多少曲,鋼琴就是因為音域廣所以好用,也可以一件樂器自己就有全部高中低音。人的想像是無限的,所以可以作無限音限的曲子,而樂器顯然是有限的工具。

但是近年發現有些樂器的魅力不在於音域,或者是它的有限音域反而是它的魅力所在例如口弦、Didgeridoo,又例如七弦琴。有時我覺得越是回歸內心,音樂就越是平靜和低沈因為地球本身的拍子是緩慢的,Slowly but surely。音樂如果是表達情感的話,音域夠用就行了。

另外還有關於新樂器的問題,當然以承傳優良傳統的角度,引入新樂器是有點兒喪失了。但不能否認新樂器帶來的新意念可以很驚人,整個由60年代開始的搖滾風潮是很大程度是因為電子樂器的發明(還有Records的演進),而創新也需要傳統的東西作養份。傳統和創新,最理想是可以並存的,餅造大了,大家都能得益。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