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感、思考模式與IQ

一月在余老師那邊上了深刻的一課,關於藝術感。深刻在於自己的不明白 (unknown, adventure, the fool, zero point, GK35)。老師問我明不明白,我好像把握到一點點,但仔細想起來,比起真的明白,大概還差很多很多。那藝術感,似乎只能用意會、用比喻、用例子,像一種感受(?),我嘗試把它形容為想像/聯想的空間和距離,但是一說出來就不是了,語言太過執實,或者是現在我們習慣的語言太執實。

扯太遠了,話說回來,關於藝術感。老師說的是表面形式背後所表達的內容,那不是想像空間,因為那些內容不是來自想像,而是來自…感通?和修養?我想我要找些書看看...

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理解能力頗有自信,但這個我真的覺得很難把握。原因之一當然是我把自己看得太高 (在其他方面最近有發覺自己的vanity[GK12],也滿明顯的),原來世界的另一邊我沒有自己想像中的了解。應該這樣說,就像以前學佛教中論時,說空不是有,也不是無,是不落有無兩邊,我以前以為自己明白,但是我可能只是在腦裡把它界定為第三種狀態,而它之所以不用直接描述而只能用否定來說明就是因為它是不能被界定的。又像紀陶時常說的,中國文化裡,0和1之間,我把它理解成一種潛力、可能性、或者尚未在物質世界彰顯的form或idea或能量...或者直接當成0.5,但其實它比這些說得出來的更隱晦吧。

所以呢,原來我的思考模式是很西方的 (如果簡略地分為東西方),我習慣分析和定義,依靠語言來界定事物和概念。我的Gene Keys的IQ是1.3,1是乾卦,就是陽的最根本的象徵 (除了1之外,63也明顯是陽性)。西方的思考模式是在明面的,是明晰的,著重邏輯和條理分明,是陽性的。坤是陰的象徵,比起陽的剛健,是柔順而包容,厚德載物,如果是思考模式,大概是比較直觀、直覺的,有說不出來的引申含義和寓義,比起陽性的去「把握」一個概念,陰性的顯然不是這樣。

自己在14-21歲的成長階段,學的主要是理科,也有一段時間喜歡閱讀科普書,其中一個偶像是科學家(汗),這也是向陽 發展的一個方向吧。到後來讀哲學,覺得Fascinating的還是以推論為方法的西哲。中哲的話,中大是新儒家的「地頭」,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克己復禮、仁義禮智,基本上都是陽性,於是我的確是爻三的「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的狀態。相比起來,相對印象上比較陰性的老莊道家真的不熟識,有稍為讀過但不深刻,也許不太明白他想表達的是什麼,而且逍遙遊一開始北冥有魚就用著比喻了...

之前太極師傅說過「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儒是表現出來的禮和方法,大至治國平天下,小至待人接物。真正的儒學當然不是只有外在,而是以內在的修養為重點,但這句話指出了在心底/根本/本質上應該是道佛為核心。

Richard說過1是火,要把握/利用/shape 火,我們要像水 (be like water - 李小龍),要足夠柔軟,yielding,才能在creativity出現的時候接引它到世上。而且到了Siddhi根本上都是陰陽要合一啦。嗯嗯,所以練習柔軟還是必要的。

------------

剛才說起語言其實打了一段,但實在太偏離主題,貼在下面:

因為語言有它的結構和邏輯,反其道而行時就會創造出一種...absurdity荒謬感?一種跟生活之間的距離感,這就是詩 (Richard在Rilke的錄音裡說的)。說起荒謬,就想起Thomas Nagel的The Absurd,說生命的無秩序和無意義,想想可以跟life as art關聯在一起有些elaboration吧?life as art 是不是基於life is absurd?Absurdity 跟Wondor 之間的關係...

留言

熱門文章